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延緩智能障礙者提早退出勞動力市場之我見

 


延緩智能障礙者提早退出勞動力市場之我見

簡明山(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執行長)

以智能障礙者的年齡區分,在我服務的經驗上,智能障礙者最多尋求就業服務的年齡區間在18-45歲之間,比較少有遇到有45歲以上的智能障礙者前來尋求就業。18歲以下到15歲應該是在高中職階段,而45歲以上甚少求職的原因,原因有二個:

一、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壓力大

政府訂有「協助中高齡者就業」措施,諸如對勞工本身的補助有職業訓練生活津貼、臨時工作津貼、求職交通補助金、職場學習及再適應津貼、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微型創業鳳凰貸款;對僱用中高齡者之雇主也有僱用獎助、職務再設計、職場學習及再適應管理津貼。

以上的補助雖然沒有排除智能障礙者,但是同樣是中高齡也同樣有補助,雇主雇用智能障礙者並沒有比原住民、新住民、單親、負擔家計者或一般的中高齡勞工來得有誘因。中高齡智能障礙者要和前述身份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不言可喻是多麼地困難。

二、中高齡智能障礙者體力因年老的衰退。

智能障礙者自年輕就業就多以勞力密集的工作為主,諸如清潔、洗碗、排貨架等。二十多年長期的站立、走動及可能姿勢不正確,再加上平常可能不會保養及照顧身體,致使到了中年之後,自然老化體力大幅衰退,因此退出勞動力市場也是多能預期。

因此,對現在已經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智能障礙者,其對長期照顧之需求也就非常重要。當然對於還在職場上就業的智能障礙者的日常生活照護與體適能促進,更是預防老化延緩退出職場時間的重要工作。

提供那些支持方案以延緩智能障礙者提早退出勞動力市場,是需要國家整體政策的規劃,與社會及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另一方面也應該重新思考或定位,智能障礙者留在職場的真正意義,例如智能障礙者的平均壽命比一般人如何?就業所得真能養活自己嗎?法定的身障者可以提早退休,又該如何因應退休後的經濟及支持?

工作一輩子難以養活自己

個人曾試著問身邉的朋友,大部份人都想要提早退休,沒有退休的原因也只有二個。一個是沒有足夠的退休金準備;另一個是退休後不知道要做什麼。以智能障礙者而一個月平均賺15,063(103年內政部統計)計算,智障者一年約可賺取20,336元,以工作生涯25年最簡化的計算,如果不吃不喝工作不間斷25年 加上不計算可能的利息收入,約可賺取5,083,763元。

大部份人應該都會同意,光看數字也許不少,但是卻也不可能足夠讓一位智能障礙者養老到百年。所以讓智能障礙者賺錢以養活自己,或甚至於可以安穩退休生活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如果要讓智能障礙者繼續工作的原因是不知道退休後要做什麼?或說退休後還要有人可以照顧他(),也許才真正是讓智能障礙者繼續留在職場的真正原因。

一般而言,身障者在45歲以後即進入成年晚期,重度障礙者在45-60歲之間的健康變化最劇烈(王國羽,2003)。也許智能障礙者因為比較不會照顧自己的身體,到了中老年後在老化的速度上比其他障礙者又要來得更快,受到疾病的侵襲也比一般人更,王國羽在2007年的研究中更以35歲為一個轉淚點,林昭吟及林季平的研究裡更指出智能障礙者與一般人的老化大約提前1015年。這和我的提供就業服務的經驗剛好不謀而合,智能障礙者在45歲以後,大概己是一般人60-65歲的體能狀況,再要維持一份工作恐怕是非常困難了。

因此,我個人是認為不需要延緩智能障礙者提早退出勞動力市場,就讓智能障礙者依其體能及健康狀態、家庭經濟、社會支持等決定是否退出勞動力市場。

幸福生活不是僅靠工作

近期在哈佛大學引起世界重視的「幸福學」指出,根據19世紀美國散文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觀察,大多數人都在忍氣吞聲地過著自暴自棄的生活。其實人都應該追求快樂,所以安排智能障礙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享受幸福快樂才是一件最重要的事,而不是擔心智能障礙者能否養活自己的經濟問題,或是退休老了無聊的的問題。

如果工作可以讓智能障礙者真正享受到幸福快樂,那就讓他()繼續工作;如果不能那麼提早尋求另一種活動(也許是休閒、體育、志工等),才能完成作為一個人真正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簡明山社會工作師事務所服務項目

簡明山 社會 工作師事務所 服務項目: 個人行為、社會關係、婚姻、家庭、社會適應等問題之社會暨心理評估與處置。 個人、家庭、團體、社區之預防性及支持性服務。 個人身心靈成長、藝術療癒、壓力舒緩及纏繞畫教學。 生涯諮詢、職涯諮詢、職涯輔導、職涯教練等服務與教育訓練。 身心障礙者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