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支持課程
講師:郭色嬌 105.10.04-5
1.
看問題的立場、解釋問題的態度、決定處理的策略和方法,所要付出的代價不同,所得到的結果就不同,不可不謹慎。
2.
處理問題之前,要安頓好自己的情緒,擺正調整自己的溝通姿態,平時就要建立正向及積極的價值觀。面對溝通事件時,表達出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要的、或不喜歡的、傷心的、失望的。
3.
專業人員再怎麼專業、再怎麼有經驗都不是個案本人,所以個案的本體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即眼耳鼻舌身意)才是最真實的。正向支持就是同理、支持、了解個案,以個案的處境看待問題本身。
4.
基本原則:視覺(明確)提示、循序漸進、增強鼓勵,引導個案:我可以、我開心、我願意,選擇我自己的道路。屬於行為學派+輔導諮商。
5.
處理個案行為問題之前,要先處理好個案情緒,請先建立關係博取信任,更重要的是優先安頓好自己的情緒。這有賴平時自我的覺察和自我訓練,轉移目標法(適用於情緒高漲時)、修身養性法(適用於累積實力時)、發洩體力法(適用於平時訓練時)、直接面對法(適用於理性瞭解時)。
6.
如何定義問題行為,什麼行為是什麼問題(6W)?有多少次數?強度如何?頻率如何?嚴重程度?造成的後果?對於沒有口語能力者,行為是另一種語言。描述得愈細愈具體愈明確,形容詞副詞少用,多一些次數、百分比、時間長度、事件強度、其他可用度量衡(公升、抽樣)、間段紀錄(指時距如相隔30分鐘會打瞌睡),像是google日曆一般的作息表。
7.
可以多使用行為觀察表,由多人共同紀錄,最好畫成次數表及曲線圖,而且要紀錄到結案為止。可以不必像研究案一樣準確,但因為要評估甚至改變一個人,也不能太草率。紀錄本身可能也會造成行為的改變。
8.
是否有吃藥,是否呈現副作用,最重要的是食量、睡眠情況,睡眠品質、時數、睡後表現;是否腸胃不適等。
9.
大部分問題行為產生的障別在發展性障礙,尤其是情障、學障、自閉、過動、注意力不全、反社會行為等。社會變遷大,壓力增加,一般人也會有部分行為問題,感官性障礙伴有情緒障礙者人數也在增加之中。
10. 解決問題行為要建立目標,是要減少、不再發生或建立新的行為?但是利忌不要使用做不到的威脅,如不給吃飯、把你趕出去、不再理你或拒絕服務等。行為改變的方法有操作制約(古典制約正負增強)、取代行為、正向支持。
11. 解釋問題的起源,就會造成解決方式的選擇。那解釋問題的人的背景、身分、立場、利益、價值觀…等,再者是其所處社會位置、法令規定、制度規劃、服務表格…等。在描述的時候不要有絕對的價值判斷,像是「都」「全」「百分百」等字眼。
12. 個案的標的行為,對個案來說是最佳行為,因為一定有某種利益、快樂、愉悅、某種想欲。如果只處理行為,不處理情緒或認知,就不能預防行為的再發生。例如警察及勞動檢察都是在處理行為後果,所以也只有15%的效力。
13. 一個行為的發生可以分成:前事(因)、行為本身、後果(果)。正向支持在於使用正向觀點改變前事而非行為本身,藉以改變後果。前著有85%的影響力,後者只有15%的功能。後果處罰策略有四大缺點:治標不治本、學不到正確的行為、會麻痺、破壞信任關係。萬不得已處罰過後,要修補關係:會重新看待你,會依然愛你如往昔。
14. 一件事、一首歌、一天、一月都可以分析出一個人的「情緒曲線」,且分成七個階段:平穩期、促發期震動期加速期頂峰期緩和期恢復期。在促發期和震動期的主要任務是(1)協助個案解決行為所反應出來的困難;例如當個案抱怨工作太多時,究其真意。若為教室太熱人不舒服,應試著幫助他解決燠熱不舒服的問題,而不是與其爭執工作一點也不多,或說服個案其能力對於工作勝任有餘。(2)嘗試轉移個案對於不安情緒、負向認知等的注意力,給予鼓勵、安排短暫休息、活動或空間的暫時轉換等策略,使行為曲線不再往上飆升。在不同階段做不同的處置釐清「教育」、「處理」與「反應」三者的關係。
15. 要讓個案(任何人)有所改變,給予他選擇的方向,可以增加順從度。
16. 看待個案的觀點:不是個案不會,而是個案需要學會某一些技巧。策略思考:一般應該會 X ,目前他可以 Y ,他有時可以 Z
,如果他學會 W ,他就可以 X 。個案不會吃飯
→ 個案會拿湯匙喝湯,目前需要學會自行吃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